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探寻乡村发展中的科学劳动理论
2023-03-27 17:51: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环,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增长迅速,但是却也出现了乡村地区劳动力流失、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通过探寻科学劳动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于乡村发展中的应用,解决乡村发展出现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确保共同富裕的实现。

  关键词:科学劳动;乡村发展;共同富裕

  一、科学劳动融入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1.科学劳动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劳动成为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存在着广袤的非城市地区和大量的农业人口,科学劳动助力我国乡村地区科学发展。要在劳动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个人劳动素质,响应我党和人民的号召,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紧密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重视科学劳动,改变乡村地区的传统劳动模式及劳动理念,在科学劳动理念的引领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科学劳动理念的应用中促进乡村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劳动理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紧密结合。

  2.科学劳动推动分配公平。分配公平问题长期以来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也是我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工作重点。党的十七大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乡村地区的分配问题愈发受到关注。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乡村振兴理想是所有参与到其中者的共同理想,然而在不同的理想之间各有各的诉求,利益分配和力量的不对等与不平衡是乡村振兴难以形成合力的最大难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推进,仍然需要加强乡村地区建设、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好乡村地区内部的利益分配及力量不对等问题,推动乡村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提高乡村地区劳动力素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科学劳动中提高乡村地区劳动效率,将乡村这块“蛋糕”做得更大,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乡村不仅是农民的乡村,更是所有参与乡村振兴者的乡村;在做大乡村这块“蛋糕”的同时不能有失偏颇,要协调好乡村地区内部的利益分配,使每个理想及诉求都能得以尊重;通过科学劳动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解决好乡村地区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在尊重每一个理想及诉求的同时将每一份建设性力量集中起来,共同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牢固的后方保障。

  3.科学劳动确保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我党的重要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坚持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在我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尽管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这一历史性难题,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仍需全体人民继续艰苦奋斗以达到共同富裕。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核心是农民收入低且增收较为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地区为城市的建设提供着物质基础、却并没有及时地将自身发展起来;将科学劳动融入到乡村地区传统劳动中,改变传统劳作模式、加强个人劳动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科学劳动提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并进一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城市是乡村的城市,乡村是城市的乡村;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乡村的发展为城市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乡村和城市是紧紧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不仅是发达的现代化城市,还需要发达的现代化乡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将乡村和城市的力量凝聚起来、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科学劳动融入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1.科学劳动意识状况与时代新人全面发展要求的非一致性。

  劳动意识是劳动主体态度的体现,能够影响劳动主体的行为以及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1]新时代要求时代新人具备有较强的科学劳动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的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低迷、要靠内部的经济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从科学劳动的主体方面来看,虽然我们党、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重点强调科学劳动的重要性,但是全社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劳动人民还普遍没有意识到科学劳动的重要性,缺少科学劳动意识、并没有及时的将科学劳动与传统劳动方式融合在一起,仍旧是以传统的劳动模式为主。从科学劳动的客体方面来看,我国广袤的乡村区域缺少能够普及科学劳动意识的环境及设施,没有良好的意识环境来支持科学劳动意识的推广。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党号召全体人民继续保持良好作风、继续艰苦奋斗、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前行,这就需要全体人民具备科学劳动精神,拥有科学劳动意识、在劳动中运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强个人劳动素质建设、提高个人劳动能力水平。自我党向全社会提倡科学劳动以来,社会的劳动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距离我们想要到达的科学劳动水平仍然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全体人民,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劳动人民,仍需在辛勤劳动中去体会、去学习我党所号召的科学劳动精神,力求在不断地劳动中去丰富自我劳动意识、提高自我劳动水平、增强自我劳动素质、具备新时代所需要的时代新人素质。

  高素质型人才同建设科技型乡村的非耦合性。自古以来,无论在哪个社会人才都是推动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这个我们党、我们国家愈发地朝着目标不断前行的关键时刻,更是需要稳定的人才储备来进行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攻克了绝对贫困这一难题,但是距离科技型乡村、距离现代化文明乡村仍旧是有着一定距离,因此将高素质型科技人才与乡村发展有效结合到一起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目前社会的普遍情况来说,想要有效将人才与乡村结合到一起是存在着困难的。首先就人才是否愿意到乡村地区这一问题来说,尽管在我党的号召和政府工作的推展下有大批的青年人才纷纷奔向乡村地区进行建设,但是相对比每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及其他青年人才来讲比例仍旧较低。在每年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中,即便有着三下乡、西部志愿等政策的鼓励,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仍旧是选择去往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而不是某些偏远乡村,对于高校毕业生及青年人才来说经济收入仍旧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第二就是青年人才的待遇问题,即便有着国家政策的补助,但是对于青年人才来说仍旧是远远不够;并且乡村地区地环境较城市来说差距是很大的,对于熟悉了城市生活的青年人才来说是比较难以接受乡村较为简单、落后的工作环境及设施的。第三就是思想意识及文化水平差距所带来的沟通问题,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在沟通上是有着差距的。沟通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影响青年人才的心境,工作状态、会导致青年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地区。以上的种种问题对于乡村建设与发展来说是很关键的,直接影响到了乡村地区发展动力及后备力量的强大与否,因此解决青年人才留在乡村地区这一难题是十分关键的。

  3.科学劳动实践空间与各方资源配置的非协调性。自党中央强调科学劳动以来,许多地区纷纷响应党的号召,科学劳动于乡村发展中的应用进展比较迅速。尽管全国上下对于科学劳动的认知到达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仍出现了科学劳动在某些地区应用不顺利的情况。究其原因,科学劳动在这些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践空间。科学劳动与乡村发展的结合不仅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做出改变,更需要在实践空间上为科学劳动的应用做好铺垫。科学劳动的应用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在科学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乡村区域难以及时和上级政府进行沟通,在遇到问题及困难时较难得到及时帮助;同时往往会缺少上级政策的指导及支持,相关部门办事效率较低,难以及时为乡村区域解决问题。社会上的资源总量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尽管有党和国家的号召,但是人们的中心依旧是在城市的发展上,并没有将社会资源倾注到科学劳动与乡村地区的实践以及乡村地区的发展上来。科学劳动的实践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界将一定的资源向其进行倾斜;现阶段对于科学劳动的重视程度以及资源倾斜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在科学劳动上投入的物质资源还未能达到理想水平;科学劳动的实施需要物质资源、物质条件的支持,需要为相关人才及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第二,在科学劳动上投入的人力资源依旧不够;科学劳动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关人才,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就很难有效实施相关政策及开展相关技术,难以发挥出新技术及新理念的优势所在。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抑或是社会上的其他资源、对于科学劳动的实践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科学劳动的有效实践需要社会各方协调好,为科学劳动提供相关资源配置。

  三、科学劳动有效融入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

  1.加强科学劳动意识,做高素质时代新人。在现阶段加强科学劳动意识对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至关重要的。在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萎靡,受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社会上劳动效率不高,因此加强科学劳动意识、提高社会劳动效率、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随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全体人民提出了新的期盼,不仅仅是要在生活物质上富足、更是要在精神层次上达到一个时代新人的要求。劳动受意识的指挥,个人劳动的结果受到头脑中劳动意识的引领。科学劳动意识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劳动思想、能够给予劳动人民以真实的帮助。新时代对于全体劳动人民提出了更高的劳动要求,因此要在原本的劳动方式中加入科学劳动意识,提高个人劳动素质、提升劳动效率。加强科学劳动意识,要在乡村地区加强劳动意识教育,开展科学劳动相关讲座,吸引乡村地区劳动者更多的参与到科学劳动培训之中来,用科学劳动理论丰富思想,指导乡村地区劳动实践。加强科学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质、不仅是新时代对于我们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我们的要求。在这个信息、技术、资本互相交融的世界,继续保持传统的劳动模式而不去改变或是进行创新的话是行不通的。所以不仅仅要把眼光放在国内,更要将眼光看向世界。西方国家人口比我们少得多,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是很高的;这其中就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那就是劳动素质、劳动效率和劳动意识。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着很高的劳动效率,而相比之下我们仍需继续努力;这其中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劳动意识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在新时代强调科学劳动、加强我们的科学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效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贡献。

  2.引进高素质型人才,建设新时代新乡村。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将人才引进到乡村地区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仅是要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真的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新动力。关于人才的引进,首先要在全社会进行号召,号召青年人才积极走进乡村、从乡村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乡村中进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小天地里也能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其次是要给与青年人才及高校毕业生大力的政策、好的政策会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比如经济补贴政策、考公政策、抑或是给予家中人员一定政策,对于青年人才走进乡村来说都是很关键的。第三,要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青年人才来说,给予经济补贴等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在其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尤其对于想要去乡村地区一展拳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生活在城市地区、习惯了较好的生活环境、一旦进入乡村地区、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就无疑会给青年人才以较大的心理落差;会让青年工作者们心生退意,较难留在乡村地区一展拳脚。谈到条件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第一,改善乡村地区交通状况;尽管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在一些偏远乡村仍然存在着交通不便的情况,这就为青年工作者在乡村地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改善乡村地区的道路情况不仅可以留住人才,更可以为乡村本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再就是要改善卫生条件,修建标准化厕所、浴室等,解决洗澡难、厕所难等问题。新时代乡村的建设离不开青年才干,更离不开每一位关注乡村地区的人民,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我国乡村地区建设成更为美丽的新时代乡村。

  3.加强科学劳动实践,协调各方资源配置。用科学劳动理念武装头脑,在科学劳动实践中提升自我能力,加强科学劳动实践首先要从娃娃抓起。在乡村地区的中小学中,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劳动,也不具备科学劳动的素质和概念;因此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科学劳动教育、推动科学劳动实践;比如学校有计划开展科学劳动实践活动,组织中小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精神,感受劳动魅力、领悟科学劳动价值。第二,加强科学劳动实践要从传统劳动中吸取优秀经验。尽管要大力发展科学劳动,但是传统劳动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劳动中,劳动人民在自己辛勤的劳动中得到了宝贵的劳动经验,因此科学劳动的发展不可脱离优秀传统劳动经验,吸收其精华、弃掉其糟粕。第三,要想加强科学劳动实践就一定要紧跟党走,坚持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装头脑。坚持用党的思想武装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科学劳动实践的开展。科学劳动一定要紧跟党的路线,不可脱离或偏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坚持更多的照顾乡村地区,助力乡村地区健康发展。资源分配在科学劳动实践的开展中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资源的分配既要重点关注乡村地区,又不可在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出现不公,因此分配的政策和机制十分关键。科学劳动实践的开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绝不可将科学劳动变成一句口号,要认真、切实地贯彻好科学劳动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年瑞)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0.

  [2] 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