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西安欧亚学院在内部大会和对外媒介平台上都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迈向“创新型大学”。作为一所以“创新”闻名的大学,为什么要在建校30周年这个时间点反复强调“创新型大学”?以及,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大学”?它与美国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提出的“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又有哪些异同?此外,西安欧亚学院接下来又将如何深入推进创新型大学建设?
带着这些疑问,西安欧亚学院特聘顾问、资深经管图书创作人潘东燕于近日特别专访了学校董事长胡建波教授,以下为访谈实录:
01“创新型大学”是对不创新的大学的一种回应
潘东燕:在2024年年终总结大会上,欧亚学院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迈向创新型大学。在您看来,什么是“创新型大学”?
胡建波:虽然大家经常提“创新型大学”,但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清晰,我觉得更多是对那些不创新的大学的一种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5年升本以来,欧亚学院一直都走在创新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上。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组织管理等三个方面。
在教育教学层面,欧亚学院全面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在社会服务层面,欧亚学院全力推进建设“有组织的科研单位”(Organized Research Units,ORU)社会服务体系,通过 ORU 让学校与社会结成命运共同体;在组织管理层面,欧亚学院全面导入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推动各职能实现卓有成效的高效运营。
此外,创新型大学的孕育与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外部环境的有效支撑,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在这方面,我们也通过教育政策研究的方式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例如,在二三本合并招生等方面都做出努力,并取得了成效。
潘东燕:既然创新型大学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那我们反过来问一下,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大学不是“创新型大学”?
胡建波:近几年,很多大学都喜欢提“创新型大学”,首先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是,不少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道路上,还是通过资源投入和纵向科研成果为导向的。我认为,作为一个应用创新型大学,这样的方式我们普遍是缺乏优势且难以为继的。
熊彼得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通过企业家活动,对现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从而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型大学首先必须是高效的,也就是说,它的投入产出比要高,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创新。其次,创新型大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它所产出的成果,是深受市场认可的成果,当然我们现在的纵向科研评价也把市场认可放在了重要地位。最后,创新型大学还必须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理想的状态是真正做到自力更生,如果是高投入低产出,就不可持续。
潘东燕:在迈向创新型大学方面,欧亚学院近两年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
胡建波:在我看来,应用创新型大学最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其次是能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对于高校而言,市场认可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深受雇主的喜爱,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服务为社会各界创造价值。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确立“雇主导向”的全新理念,让毕业生更加匹配雇主需求;在社会服务层面,我们全力打造“有组织的科研单位”社会服务体系,直接对外输出社会服务。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聚焦区域产业需求,推动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那么欧亚学院也相应地有具体举措去落实展开。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办学理念从过去单一的“以学生为中心”调整为“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Employer-oriented & Student-centered,ESC)。在实际行动层面,最重要的是全面推进建设“有组织的科研单位”社会服务体系,全力对外输出社会服务,并将其视为学校价值创造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也取得了部分可喜的成绩。
02“创新型大学”是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
潘东燕:欧亚学院为何如此坚定地走创新型大学发展道路?
胡建波:欧亚学院坚定地走创新型大学发展道路,既与它的发展历史有关,也与我本人对“创新”的执念相关。这个特点在学校“和而不同”的校训上也有直接体现:“和”,就是要与环境兼容;“不同”,就是要通过创新实现不同的价值创造。
如果熟悉欧亚学院的发展历史,就会知道“创新”一直是学校最重要的组织基因。即使是在2005年升本之前,欧亚学院也一直以创新为导向推进各方面的工作,这也直接促成学校在第一个十年取得丰硕的发展成果。
2005年升本之后,欧亚学院直接以创新型大学为发展目标,通过长达十多年的全方位的转型变革,将学校从相对传统的高校样貌转变为应用创新型大学,无论是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还是组织文化,全都完成重组,这才让它日渐长成人们心中真正向往的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潘东燕:您怎么评价欧亚学院在创新型大学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绩?
胡建波:与不少其他大学不同的是,欧亚学院是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滚动发展的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欧亚学院,无论是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还是一流的组织管理水平,以及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都对社会产生着积极影响。这些就是欧亚创造的价值。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价值,更要矢志不移地持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享受创新的乐趣,感受创造的力量。
欧亚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既要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要成为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高地,打造百年名校,并最终成为中国最受尊重的私立大学。在可见的未来,只有创新型大学的发展道路,才能指引我们实现愿景。
潘东燕:每年都有不少院校到欧亚学院考察学习,对于创新型大学的发展道路,您觉得它们最主要的顾虑是什么?
胡建波:来到欧亚学院的同仁都说“欧亚好”:好在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好在高效的组织管理,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欧亚教职工高水平的职业化素养也深受好评,包括数字化和品牌传播等方面也都走在前列,社会服务也日渐打开局面……这些确实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成绩。
然而,欧亚学院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各类评价以及获奖方面,暂未在同类院校中有突出表现。这是很多来考察的院校心生顾虑的主要原因。真正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融合外部大环境。我们也深知,建设创新型大学必须在政府主管部门立德树人、规范办学的前提下去推进。因此,最近也在全力提升各类办学指标,二者并行不悖。
03“创新型大学”就是“创业型大学”
潘东燕:美国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曾提出“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概念,并极为具体地指出它具有五个典型特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如果用这个概念对照欧亚学院似乎也很贴切,您怎么看“创业型大学”和“创新型大学”之间的区别?
胡建波:在我看来,“创新型大学”就是“创业型大学”。欧亚学院完全具备创业型大学的五个典型特征:在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层面,欧亚学院一直都以卓越领导力著称,拥有一支极具战斗力的中高层队伍;在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层面,欧亚学院早在十多年前就通过以“授权”为核心的管理机制改革,将经营权下放到分院,近几年又进一步下沉到专业主理人,全力激活分院与专业;在整合的创业文化层面,欧亚学院全校上下都弥漫着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拓宽的发展外围和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两个层面,欧亚学院多年来一直在推进相关工作,虽然在发展成效上还远没有达到伯顿·克拉克的标准,但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同时也是我们接下来几年的重点工作。
我们之所以没有借用“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国内高等教育语境中,它比较容易引发误解。但本质上来说,伯顿·克拉克所推崇的创业型大学就是欧亚学院希望创办的大学,学校也在发展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出了与之类同的五个典型特征。此外,在建校30周年这个发展节点,我们也特别需要重振创业精神,才能在未来30年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虽然我们提“创新型大学”,但大家要理解它的本质就是“创业型大学”。
潘东燕:西安欧亚学院接下来将如何深入推进创新型大学建设?
胡建波: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学校过去五年在“均衡发展”等方面收获实效,在各类办学指标上补足短板,为下一步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25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完成之年,目前学校已经全面启动相关工作,并且明确规划主题就是建设“创新型大学”。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学校将全面铺开创新层面的相关工作,而且是全校、全体系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过去30年,在西安欧亚学院的日常办学工作中,“创新”无处不在,但很多时候大家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者意识还不够强烈。未来五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创新”这个组织基因,同时将重点依托“十五五”规划全方位地推进相关工作,让全体教职工都能在欧亚学院这个平台上,有意识、有组织、也有方法地推进创新工作并收获实效,只有这样才能驱动组织更大范围地涌现创新,助力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大学上迈向更深层次。
(注:西安欧亚学院校长助理、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军镜对本文亦有贡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