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论述及现实意义
2023-10-13 15:03:00
      摘 要: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论述是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生成和发展的,它立足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致力于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把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具有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价值追求的人民性、制度安排的有效性等价值特征。

  关键词: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现实意义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标志着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关于共同富裕思想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走向共同富裕的最一般基础和前提,即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其他一切理论相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第一次揭示并突出地强调了人类物质生产力及其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理解为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而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一般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即追求物质福利和富裕水平的提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不仅如此,历史唯物主义还进一步揭示了人类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福利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众所周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强调物质利益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是,它将所有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理论中。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了物质利益对于所有人的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物质利益所具有的阶级性以及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历史性。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具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和阶级利益以及不同的富裕水平。从历史实际来看,一切统治和剥削阶级都具有比被统治和被剥削阶级更高得多的物质福利和富裕水平。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认识到通过土地革命来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鼓励农民进行生产,农村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三大改造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修建农田水利、救济救灾政策、“五保”供养政策等,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需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度层面上,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78 年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自己耕作自己收获,交足国家的,剩下就全是自己的,激发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的热情。随之而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现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和帮助后富,所以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追求效率将好的政策和机遇优先给到能更大利用、发挥好它的人。四十多年来,我们围绕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全国各地的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相联系起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为充沛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策略,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即贫困问题,指出消除贫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进一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及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带领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推动贫困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使“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获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历史过程,其重要的前提是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贫困治理的同时,也在对推进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实践探索,这种实践探索既是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行,也是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担负起消除贫困、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任,并在探索贫困治理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治贫之路。2021 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接下来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重心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贫困治理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总结建党百年来的贫困治理经验,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制定与时俱进的脱贫方针与政策。

  二、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但是,由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因而,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当原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产生了社会剩余产品的时候,随之就出现了社会分工、阶级和阶级分化,于是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与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历史上先后产生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形态的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是所有阶级社会的共同特点,而在一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剥削不占有生产资料阶级的劳动的共同特点,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恩格斯指出:“在人类发展的以前一切阶段上,生产还很不发达,以致历史的发展只能在这种对立形式中进行,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成了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注定要终生从事劳动,为自己生产微薄的必要生活资料,同时还要为特权者生产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因此,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剥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的根本前提,即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实现共同富裕是总目标,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任务。 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不仅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而且脱贫的程度决定着共同富裕的水平。习近平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消除贫困的关键举措,把贫困问题、民生问题同共同富裕联系起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理论创新,他多次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其中,针对“怎么扶 ”,习近平提出了“六个精准”和“五 个 一 批”等措施,并在扶贫工作机制上进行了创新,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水灾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兑现了党对共同富裕的历史性承诺。乡村承载了大量的低收入人群、低收入行业,乡村人群也是广大西部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重点人群。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接续,是共同富裕的主要表现,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考虑到农村人口,我们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与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出台适当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比如修建道路、水利工程、教育和卫生设施,弥补农村的短板,让乡村富裕起来就是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进了一大步,所以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最终指向是共同富裕,要把“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向前推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共同富裕的差异性体现在时间、地区的分布,以及发展领域、发展程度的差别。“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和水平,“差异”主要指共同基础上发展程度的区别。应该说,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不是搞“大锅饭”,而是在全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社会标准的物质保障基础上实现差别富裕。差异性是当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实现社会内部有序分工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化结果。因此,共同富裕应当是一种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在经济水平上差异化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发展模式。

  精准扶贫对全面理解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从直观上讲,共同富裕是指物质层面的富足,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必须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裕。“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扶贫思想极大丰富了共同富裕理论的内涵。“在习近平看来,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精准扶贫注重物质建设,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激发帮扶对象的内生动力,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把脱贫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教授帮扶对象实用生产技术和经济技能,让“输血”变为“造血”。二是做好教育扶贫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从《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顶层设计,到教育扶贫工程的具体落实,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关键作用,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不仅要把“蛋糕”做大、做好,更要把“蛋糕”分好。我们一直强调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因为要公平所以反垄断,否则中小企业就没办法生存下去;由于要做到公平,就必须打击学区房,让教育资源更合理地分布;为了公平起见,必须对学校之外的培训机构进行整顿,否则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只能被淘汰,等等,这些都是在定向地治理和均匀财富分配,为共同富裕铺路架桥,这一切也体现了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平,越来越专注民生福祉。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公平公正的方针政策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是由市场主导,是付出劳动或者服务所得的报酬;再分配是以政府为主导,包括财政支出,转移支付,支援西北,补贴东北,乡村振兴,等等,前两个分配我们都做得比较好,而重点应放在三次分配,是税制、慈善和第三方机构。例如,富人的慈善捐赠可以免税,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帮助那些贫穷的、落后的人。简言之,就是要合理地将更多的资金,从那些富裕的人手中,合法地分配给那些贫困的人们。 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只有中产阶级的人数越多,整体的消费能力才会越来越强,经济才会形成良性增长的闭环。因此习近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打通普通人向上的通道,给更多的人创造致富机会,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良好环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未来共同努力的目标。

  三、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关于贫困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平等出发探究贫富差距。马克思将贫困产生的根源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为探寻贫困根源问题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为消除贫困指出了治理方向。百年治贫之路,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治贫实践和经验,积极探索贫困治理理论并逐步构筑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百年贫困治理的实践之路是一部与贫困较量的斗争之路,是一段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发展生产力、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和机制的光辉历史。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做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反贫困理论的新发展,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治贫思想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经验和实践谱写出来的贫苦治理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意味着党中央将脱贫攻坚视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构筑起一套完善的“精准扶贫”贫困治理体系,通过实施“四个切实”“五个一批”“五个坚持”“六个精准”等切实的方式,有效化解了贫困治理中的许多遗留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扶贫事业中始终明确责任主体,不断健全领导机制。这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了基层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落地机制。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坚持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专项扶贫等有效举措,以此动员社会多方面、多种力量,实行多举措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从而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上,既要解决好以生存为核心的绝对贫困问题,又要解决好以发展、共享为重点的相对贫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还要做好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工作。

  首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时代的高度给予了科学的揭示,并从这一规律中透视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彻底解放这一历史必然性。他们立足于实践,着眼于劳苦大众的命运,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剖析,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从而为人类解放指明了现实道路。因而,他们倡导无产阶级有组织地消灭私有制并建立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使得所有人都能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以这种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总结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阐发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观点和论断,在共同富裕的相关问题上也取得了许多突破和创新。例如,“中国现代化”“精准扶贫”“第三次分配”等新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共同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相结合,从目标、制度、理念等方面对现有的有关理论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偏低,城乡发展差距大,人民收入差距大等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实施共同富裕势在必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论述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延续,是对社会发展和谐,人民幸福的综合考量。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打通经济的循环,大到地区,小到个人,一通百通。整个社会的大、中、小循环建立起来,使得消除城乡差别成为可能。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涵盖了方方面面,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物质层面,在此基础上重视精神富裕,使共同富裕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结合,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让每个人都勤奋努力而后衣食无忧,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幸福。

  总之,共同富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充满着科学的认识、时代的智慧和鲜明的价值特征,其目标明确,未来可期,是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行动指南。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更是为全人类打造一个发展模式的样板,以大国的责任感和开放共享的精神,向全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人类文明意义。回顾过去,中国人民摆脱了数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放眼未来,共同富裕也将从理想变为现实,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 央 关于 党 的 百 年 奋斗 重 大 成就 和 历史 经 验 的 决议[N].人民日报

  [2] 马克 思 恩 格斯 全 集 (第 46 卷 )下[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3] 邓 小 平文 选 (第 3 卷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4]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5] 包大为 . 毛泽东的人民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J]. 毛泽东研究,

  [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7] 张富文 . 以人民为中心 :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价值逻辑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姓名:刘丽,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