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大学的样子
2022-07-09 12:39:00
西安欧亚学院
  编者按:
  如今的西安欧亚学院,已形成了“和而不同”、相对独特的办学定位、道路、面貌与气质。为记录、回顾并探索如今成就背后的发展历程与故事经验,西安欧亚学院于2020年启动校史专著专项工作,今年将正式出版发行。
  2022年7月7日,《陕西日报》第8版刊发了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为校史《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一书所做的序言——《大学的样子》。序言中介绍了西安欧亚学院在升格本科院校后,如何明确特色办学道路,并在系列转型改革工作中,逐步明晰大学本来的样子、教育不变的内容。
  刊发内容有删减,现全文发布如下:
大学的样子
——《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序言
胡建波
  这是一部记述西安欧亚学院二十五年办学历程的书。书稿成文后,起什么书名一时没有定下来。
  有一年毕业典礼上我致辞的题目是“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原本是给学生致辞的一个主题,也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成长成才的祝福。于是,我就提出把这个题目作为这本书的名字。但是几位同事都有不同意见,认为“遇见教育的美好”似乎更能表达欧亚学院作为一所大学的教育信念和初心。然而,我考虑再三,还是认为“按你本来的样子生长”更能充分展现欧亚学院的个性和这二十几年来的探索历程。
  当我们说一个学生按照本来的样子成长的时候,既要回答学生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什么,也是对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大学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欧亚学院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它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如果大学没有本来的样子,一所学校没有个性化的本来的样子,那么这所学校学生本来的样子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我看来,欧亚学院的转变历程,就是我和同事们寻找大学本来样子,践行教育本来样子的过程。
  2005年,西安欧亚学院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围绕“欧亚的发展方向”这一根本问题,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和思考。当时,欧亚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道路是大多数高校都在做的事情,即搞研究、建学科、升硕士并更名大学;第二条道路是成立教育集团,向外连锁发展,在各地收购学校;第三条道路是办创新型大学,主要含义是向国际标杆看齐,举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探索一种创新的、独特的办学模式。这个想法是由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带来的,他在研究创新型大学的时候,介绍了国外各种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创新型大学,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受到很大触动。
  我们最终选择走创新型大学道路,办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2007年,学校开始转型改革,我们请了专业的咨询公司做战略规划,确定欧亚学院的使命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受尊重的私立大学”,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创新、伙伴、有用”。本质上就是从当时许多高校孜孜以求的“以学校发展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回到一所大学应该有的样子上来。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欧亚学院慢慢呈现出了一种相对独特的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定位;在地国际化大学的目标定位;应用型大学的类型定位;本科教育的层次定位;商科为主的学科专业定位;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模式定位;面向区域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的科研服务定位。这些就基本形成了欧亚学院现在的样子。所谓定位,就是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攀比,不羡慕,坚持做自己。
  当然,要说欧亚学院的样子,还有一个不可能绕过去的方面,那就是欧亚的校园环境。校园里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空间,每一处景观,都注重人与环境的对话,关注师生的感受,从而让欧亚校园在西安众多大学校园中脱颖而出。在我看来,美丽的环境是国外各类大学园区平常的模样。欧亚学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举,不过是用敬畏之心,精心打造校园环境,在西安呈现了一所国际化大学园区应有的样子。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扰。比如,当我们致力于改造学生的生活环境,并按照国际惯例推动一部分学生校外住宿的时候,学校面临不小的阻力。当我们集中精力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学生事务社区化改革的时候,学校的教学成果奖项和科研成绩就不够好。这样一来,在政府的各类竞争性评比和评价中,欧亚就遇到了一些挫折,于是我们又开始思考欧亚坚持做自己,走创新型大学之路是否能够行得通。
  带着这些问题,2018年,我们对十年转型的“四四二”战略规划进行了全面回顾,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把改进不足作为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
  一所大学不可能脱离它所处的环境,大学的样子既来自于办学者的理念,也由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所塑造。欧亚学院既要做创新型大学,又要符合我们国家教育评估的现行政策和要求,主动适应环境和规制,补充短板,均衡发展。
  我们会发现,所谓欧亚学院本来的样子,既不是国际化大学的样子,不是公办高校的样子,也不是同类民办高校的样子,而是始终处于不断探索和追问“欧亚本来的样子是什么”的一种状态。
  那么,大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2018年3月的一天,我有所顿悟,于是随手写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在高等教育领域有一个趋势“做大做好”。做大的想法十几年前就放弃了,因为还是想办一所好的学校,所以有了欧亚现在的模样。坦白说“不做大”是为了“做好”,对于“做好”当时的理解也就是选拔更优秀的学生,从三本到一本;更高的教育层次,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更优秀的师资,高学历与高职称,高水平;更多的科研成果;更高的收费,更充裕的经费;更好的院校排名。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做好”似乎就是这些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这样的每一项做好都不易,甚至就不可能,每一所有追求的学校,优秀的校长都在孜孜以求。政府一方面倡导双一流建设,一方面又控制着各类学校“做大做好”的冲动,因为没有这么多的资源,社会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每个类型的学校都要按照自己的定位办学。所以,今年,我忽然有些明白了,欧亚不需要这样的“做好”,教育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关注“未来不变的事情”。教育最不变的内容是:让老师爱上教育,有教育的情怀,有教育的能力和教育的定力;让学生按照本来的样子生长,不花太多的学费,接受到好的教育;让企业喜欢我们的毕业生。其它的事情,都应该围绕这样的目标,返璞归真。
  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转型改革十余年来,欧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但是还不够自信。
  近两年,我经常走到课堂里去看,发现老师的课程大纲做得非常标准、精细,讲课也很到位;晚上到教学楼、图书馆去看,认真学习的学生很多;到校园里与学生交流,学生也都能感知到欧亚教学的不同。忽然之间,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行为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方方面面都不再那么僵硬,各系统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学生慢慢成了主动学习者。
  这让我意识到,要不断地告诉老师们,我们做对了,在正确的道路上;让老师们也不断告诉同学们,欧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欧亚如何看待教与学,欧亚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只要心中有信念和追求,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到了一个更好的状态当中。
  很多来宾和朋友到学校实地参观考察后,在感慨欧亚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欧亚学院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与其他大学如此不同!有人说是经费问题,也有人说是体制不同。
  在我看来,经费也好,体制也好,都不是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主体意识,始终在思考和追问内心的声音,始终在追问,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怎样才能达成欧亚的使命,什么是我们办学者和老师的责任。在不断追问内心,不断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思考和想象欧亚学院现在和未来应有的样子。
  正如我在2010年毕业典礼致辞中所说:“我所期盼的欧亚的花园,就是要在浮华的现实中,踏踏实实地用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和境界去办学校;就是要在功利的教育大环境中,实行以学生为中心、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举办一所‘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的民办大学。”
  这本书记述了欧亚学院从1995年创办到2020年建校二十五周年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为四个篇章,分别呈现了欧亚十年快速发展、办学方向探索与思考、十年改革转型、未来展望四个阶段的内容。感谢本书作者潘东燕先生,他通过大量的访谈、调研,以流畅、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欧亚从创办、发展到转型的历程。
  在书中,我们会发现,大学像有机体一样生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样子,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和困扰。记述这个过程,是为了不忘却,为了让我们的后人看到这所学校发展过程中一幕幕真实的样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哲学思想,倡导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回到开篇的问题,大学的样子是什么?我的答案:大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自身发展为本;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样子,有特殊使命和定位,慢慢来,不跟风,不动摇;大学的样子来自于办学者的理念,也是由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所塑造;大学要拥有美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环境,通过环境来育人;大学的样子是动态的,是办学者和大学的老师不断追问自己内心的一个姿态和过程;大学是一个有机体,是有一种本来的样子,大学之道,道法自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