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支团队入选2019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19    

  近日,2019年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入选名单正式公布,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组织遴选、沟通对接,最终推荐申报的团队共6支入选。分别为通信工程学院李长乐教授领衔的“动态网络理论及技术创新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沈玉龙教授领衔的“陕西省系统与网络一体化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杜军朝教授领衔的“新一代物联网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机电工程学院王从思教授领衔的“电子装备机电耦合创新团队”,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忠良教授领衔的“多模态分子影像创新团队”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孙秉珍教授领衔的“智能制造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

  为了有力支持我省高校“四个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省教育厅计划在2019-2022年共培养和建设150个道德素质过硬,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创新团队。此次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申报,经各高校遴选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和省教育厅2019年第3次厅务会议审议,共评出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93个。(通讯员/童浪)

  团队简介:

  动态网络理论及技术创新团队

  动态网络理论及技术创新团队以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依托西电“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国家一级学科,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交叉方向,重点开展涵盖信息感知、处理与决策的动态网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智慧公路、车联网、智能驾驶等多类动态场景进行技术攻坚与落地,力求在网络技术、智能交通领域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输出,实现科研技术的产业化,引领学科新方向。团队教师12名,包括IEEE Fellow、陕西省青托人才等,是一支年轻化、国际化、创新化的团队。近三年,在动态网络方向承担包括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6项,总经费超2400万元;在领域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186篇,总引用次数超7000次;授权发明专利56项。团队建立了集合动态网络、无人驾驶车、机器人在内的无人驾驶终端通信网络系统,应用西安天朗小镇内的无人驾驶示范区,受到全球科技殿堂级专业期刊《自然》的跟踪专访,为提升我国在动态网络、智能交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团队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陕西省系统与网络一体化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陕西省系统与网络一体化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依托西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西部唯一)、一流网络安全示范学院(首批排名第一),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旨在于网络与系统一体化安全、云数据安全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推动成果转化,将团队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团队拥有全球杰出青年创新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等一批高水平人才,形成了梯次合理、方向明确、合作密切、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参与国家863计划2项、国防973计划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项、“十一五”及“十二五”国防预研网络安全技术专题4项,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团队成员在EUROCRYPT、CCS、NDSS、INFOCOM、 ESORICS、IEEE JSAC/TIFS等重要国际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发明和授权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数十项,制定国际ITU标准3项、国家标准4项、中国电子行业标准3项、通信行业标准2项。团队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0余项。

  新一代物联网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

  新一代物联网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为平台,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前沿,重点开展高可靠嵌入式系统与安全输入输出技术;人机交互与可穿戴计算技术;异构混合云计算环境构建、测评与仿真技术;移动云平台的高可靠高性能分布式多媒体通信、路由调度与智能辅助人机交互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及音视频感知与理解技术等。团队应用领域为外设专用安全SoC、自主可控安全打印复印机、国产大幅面喷墨绘图机;可穿戴人机交互系统;射频网定位跟踪预警系统;公/私有云平台上的企业级多媒体客服、直播、视频会议系统等。团队以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平台、大系统、大应用为目标,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大幅提升了我国信息系统自主可控,以及电子系统安全加固设计效率,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长期以来,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项目等支持下,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上述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团队青年老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青年教师分别获得陕西省电子学会,ACM西安分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授予的优秀博士论文奖;团队论文获得普适计算旗舰会议ACM Ubicomp 2017会议(CCF A类)“杰出论文奖”。团队成果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创新团队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创新团队以国家机电耦合111引智基地和“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依托学校“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以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特色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聚焦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持续推动和服务新一代对陆、海、空、天信息的探测、传输与传播系统的构建,力争在“多场多路多域耦合”、“制造工艺影响机理”及“装备服役健康管理”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推动成果转化,同时使团队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团队成员中有国家优青1人次,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已初步形成了梯次合理、方向明确、合作密切、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973课题2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3项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取得创新的同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多个重大装备及重大工程中,为提升国家科技水平提供了一定的贡献。

  多模态分子影像创新团队

  多模态分子影像创新团队以分子与神经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利用学校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依托学校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团队紧密围绕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到2030年总体癌症早诊率达到60%,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现有的活体无创成像技术的局限,面向学科前沿,通过成像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综合交叉和自主创新,重点开展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技术的成像探针制备、成像方法研发、成像设备研制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力争在成像灵敏度、成像分辨率、成像深度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形成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关键技术为主体、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同时使团队成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团队成员中有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次、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次、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人次、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次等,已形成了梯次合理、方向明确、合作密切、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成为特色鲜明的分子影像团队之一。近3年来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5项,累计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9个。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取得创新的同时,研究成果在我国多个三甲医院得到应用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团队成果获省部级等获奖6项。

  智能制造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

  智能制造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依托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制造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唯一入选团队。团队将立足陕西省情,扎根陕西大地,解决陕西问题;助力陕西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同时,瞄准国内外制造业发展最新趋势开展前瞻性研究,利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内的强大优势与突出特色,聚焦我国高端电子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工程管理问题,紧跟智能制造与智能决策理论与应用国际前沿,形成数据、信息、经济和管理交叉融合的建设特点和“问题驱动、理论研究、管理创新、示范应用”的发展模式。结合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创新,同时通过具体课题项目研究实施将实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成长和成材,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创新高地。团队成员中有团队成员中有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等人才;已形成了梯次合理、方向明确、合作密切、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西省和西安市等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出版多部著作,参编国家标准两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陕西省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各1项等。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陕西站
掌握最新教育资讯

分享到 更多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