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西北工业大学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的聚才效应和育人之道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2-26    

   西北工业大学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6月20日,是学校首批建设的人才特区。近五年来,研究中心由最初的“光杆司令”一人,发展成如今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20人组成的研究梯队,学生97人;拥有1000m²的高规格实验室和360 m²办公区;主要围绕纳米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基础与应用开展前沿研究,涵盖先进二维材料、能量存储与转换、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材料科学与考古研究、原位表征与理论计算五大方向。

  

  聚才效应明显

  这是研究中心的王洪强老师最深刻的感受。

  他是2015年加入研究中心。“引进人才,要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不是我强所以你来,而是我能为你做什么。”王洪强说,“人才能否来,有时是由很多细节决定的。要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对此,研究中心的文丹老师也有体会。回国前,她也曾去其他高校了解情况,而西工大材料学院特别重视,给予她很大支持和鼓励。“在我没回国时,魏秉庆等老师主动联系我,从科研方向、能为我提供什么平台,到生活方面都考虑的很周到。这让我下定了来研究中心的决心。”

  说到对研究中心的感受,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三点:魏秉庆老师高深的学术造诣、突出的人格魅力,研究中心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研究中心着力激发学者在科研及原始创新方面的积极性,使大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心对我们的学术方向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鼓励我们在各自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做研究。这也是对我们的支持和尊重。”王洪强说。

  李祯老师刚来时,对很多情况都不了解,其他老师们给了很多建议和帮助。他说:“我们是一支很年轻的团队,朝气蓬勃,氛围很融洽,也促进了很多研究的交叉融合。”

  尚利老师介绍,研究中心的老师除了教学科研外,每人承担一份公共事务性工作,如基金申请、研究生教学、国际交流、学生思政等等。中心还安排了两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办公事务和财务。大家对中心的建设参与度很高,都为中心贡献力量,也互相支持和配合。让专业人的人做专业的事,人人都是主人翁。

  成立至今,研究中心以每年1位国字号人才的速度引进着高水平人才。“引人就像滚雪球。良好的氛围让大家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自然愿意向周围的人推荐,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王洪强说。

  育人更需功在日常

  

  研究中心为青年教师在科研平台、项目基金、学生队伍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青年教师们也是个顶个的勤勉努力,在各自研究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成绩。

  文丹是一个脸上常带着阳光笑容的年轻姑娘,谁也想象不出,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她,从水电装修、刷墙铺地、设备采购开始,一手打造了自己的实验室。她养成的习惯是到哪都背着电脑,一有空隙时间就赶紧处理工作。去年的春节,她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现在想想,那时的困难都没什么了。”文丹微笑着说,“现在实验室建好了,研究小组也基本建立了,一切在逐步走入正轨。我们正在与其他学院合作,争取在芯片、生物能源设备、航空宇航等方面把我们的理论研究成果向应用推进。”

  提到自己研究的多功能发光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方向,尚利神采飞扬。而更让他侃侃而谈的,是对学生的培养。研究中心致力培养具有系统科学训练和原始创新思维的杰出学生。“学生就是我们的品牌。”尚利说,“我们每个月开展一次学生前沿论坛,由学生组织、主持、做报告,由老师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水平。”

  

  科学家要走出实验室,让研发能真正改变社会、改变生活。李祯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他希望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三航领域,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而研究中心的李炫华、谢科予等一批青年教师也逐渐成长起来,获评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北工业大学翱翔新星、西北工业大学翱翔青年学者……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熠熠新星。

  现在,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等项目39项,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将致力在纳米新材料制备及其交叉应用领域走向国际前列。

  有人才,就有未来。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陕西站
掌握最新教育资讯

分享到 更多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